西山苍苍,东海茫茫,吾校庄严,巍然中央,
东西文化,荟萃一堂,大同爰跻,祖国以光。
莘莘学子来远方,莘莘学子来远方,
春风化雨乐未央,行健不息须自强。
自强,自强,行健不息须自强!
自强,自强,行健不息须自强!
左图右史,邺架巍巍,致知穷理,学古探微,
新旧合冶,殊途同归,肴核仁义,闻道日肥。
服膺守善心无违,服膺守善心无违,
海能卑下众水归,学问笃实生光辉。
光辉,光辉,学问笃实生光辉!
光辉,光辉,学问笃实生光辉!
器识为先,文艺其从;立德立言,无问西东。
孰介绍是,吾校之功,同仁一视,泱泱大风。
水木清华众秀钟,水木清华众秀钟,
万悃如一矢以忠,赫赫吾校名无穷。
无穷,无穷,赫赫吾校名无穷。
无穷,无穷,赫赫吾校名无穷。
东西文化,荟萃一堂,大同爰跻,祖国以光。
莘莘学子来远方,莘莘学子来远方,
春风化雨乐未央,行健不息须自强。
自强,自强,行健不息须自强!
自强,自强,行健不息须自强!
左图右史,邺架巍巍,致知穷理,学古探微,
新旧合冶,殊途同归,肴核仁义,闻道日肥。
服膺守善心无违,服膺守善心无违,
海能卑下众水归,学问笃实生光辉。
光辉,光辉,学问笃实生光辉!
光辉,光辉,学问笃实生光辉!
器识为先,文艺其从;立德立言,无问西东。
孰介绍是,吾校之功,同仁一视,泱泱大风。
水木清华众秀钟,水木清华众秀钟,
万悃如一矢以忠,赫赫吾校名无穷。
无穷,无穷,赫赫吾校名无穷。
无穷,无穷,赫赫吾校名无穷。
这是一九二三年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时,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。歌词用文言写成,其中描绘的清华美好景象令人向往,歌词积极向上的气息鼓舞人心。歌词里面用到了一些典故,这里有一篇《清华大学老校歌歌词释义》,看过后就基本懂得歌词的意思了。这首歌历经八十多年,至今仍然不衰,堪称经典。
凑巧发现这几天正是清华大学九十六周年校庆,有必要再次欣赏校歌。我觉得这首歌曲里面最好的一句是“器识其先,文艺其从”,所以我特意把此句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。这句歌词简单说,就是指作好人比作好学问重要,这是对个人的要求。那么对大学的要求,就是要在培养目标中,把人格健全、精神崇高放在首位,而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次之。
清华大学在近百年曲折而光辉的历史中,出现过一些学术大师,也涌现出了一批为民族独立、人格自由而奋斗甚至牺牲的理想主义者,令后人景仰。现在,处于和平年代的清华大学,在学生“器识”方面下的工夫,远远少于在“文艺”方面下的功夫。清华曾经有一个光荣的称号,叫“红色工程师的摇篮”,现在已经听不到这个说法了。这个称号有失狭隘。
那么如何的大学教育才能提高“器识”,培养人格呢?这就需要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,尤其是在清华大学这样一个曾经纯理工的大学中更应如此。二〇〇六年四月的《读书》上有一个“大学人文教育专题”,四篇文章近三十页对大学的通识教育、人文教育进行了思考和论述,很有启发性。我很推荐大家阅读这些文章,特别是蔡达峰先生的《我们的通识教育: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》。文中对“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”进行了反思,全部原文在这里可以看到。下面摘引精采的一段:
清华大学在近百年曲折而光辉的历史中,出现过一些学术大师,也涌现出了一批为民族独立、人格自由而奋斗甚至牺牲的理想主义者,令后人景仰。现在,处于和平年代的清华大学,在学生“器识”方面下的工夫,远远少于在“文艺”方面下的功夫。清华曾经有一个光荣的称号,叫“红色工程师的摇篮”,现在已经听不到这个说法了。这个称号有失狭隘。
那么如何的大学教育才能提高“器识”,培养人格呢?这就需要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,尤其是在清华大学这样一个曾经纯理工的大学中更应如此。二〇〇六年四月的《读书》上有一个“大学人文教育专题”,四篇文章近三十页对大学的通识教育、人文教育进行了思考和论述,很有启发性。我很推荐大家阅读这些文章,特别是蔡达峰先生的《我们的通识教育: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》。文中对“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”进行了反思,全部原文在这里可以看到。下面摘引精采的一段:
通识教育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。在“大学培养什么人”的问题上,通识教育的议论特别丰富,而它们的背后,都有“为什么培养”的问题,有从哲学上说是自由人或完整的人,有从社会学上说是人性的守护者、未来社会的领导、文化与政治共同体的公民等。蔡元培先生说,“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,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,完成他的人格,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”。潘光旦先生认为“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”。必须看到,诸如生命与生活、幸福与自由、个性与爱好、人格与尊严等话题,虚中有实,都是现实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。所以,教育必须引导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希望清华大学能够不断改革创新,在“器识其先,文艺其从”的指引下,培养出人中之人,为“大同爰跻,祖国以光”的目标奋斗。
我们的大学生是否很快乐呢?或许他们承受着太多的压力,以至于顾不上自身的价值,忘却了生活的真谛,忽视了心灵的力量。或许他们把现实社会看的如此的实际,以至于将自身的命运与财富的积累视为一体,放弃了信念,失去了理想。我们的大学生经历了什么呢?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呵护有加的独生子女家庭,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,他们也都清楚地看到了就业的困难和财富的威力。他们特别渴望成功,也充满想象,但除了攻读学位以外,他们可以获取成功的途径很少,所以,他们更容易遭到竞争的挫折和失败。如果他们特别经受不起失败和挫折,心灵的力量不能平衡现实的处境,那教育对他们还缺什么呢?
我们不禁要反思,我们的大学是否足够认真地研究着这些问题,是否足够真心诚意地关心着学生,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人生的道理更好地告诉每个学生。如果缺乏对人生价值的领悟,他们何以珍惜未来,何以影响社会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